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创新团队在多种杀虫剂及杀菌剂对蜜蜂的生态毒理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药生化生理学(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及《生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ysiology)》上。
噻虫啉、啶虫脒、氟吡呋喃酮和百菌清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常见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它们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农药可能会导致蜜蜂基本功能受损,例如生殖、觅食和归巢,从而影响整个蜂群健康和蜂群的数量。我们的最新研究证明,即使试验剂量远低于环境现实浓度,长期暴露仍会改变蜜蜂行为和生理表现,特别是影响免疫防御和氧化抗性的能力。
研究团队全面调查了噻虫啉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急性和慢性毒性。长期暴露噻虫啉会比单次暴露对中华蜜蜂产生更大的毒性作用,其中嗅觉相关功能受损和解毒能力缺陷因长期接触新烟碱类杀虫剂得到加强。
作为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替代产品,氟吡呋喃酮与其他大多数作用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杀虫剂相比,其对蜜蜂相对安全。研究发现哺育蜂对氟吡呋喃酮比幼虫更敏感,并且在亚致死浓度(8 mg/L、20 mg/L、50 mg/L)时均能诱导哺育蜂的蘑菇体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
此外,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幼虫在长期暴露于无不良反应浓度(NOAEC)百菌清和啶虫脒后,检测主要免疫基因以及酶标志物的转录水平和活性,结果显示啶虫脒对蜜蜂幼虫的风险可接受,而百菌清对蜜蜂幼虫产生潜在不利影响。
上述研究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通讯员 吴艳艳)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pestbp.2023.105483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ys.2023.1114403/full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ys.2023.1150340/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