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信息
【新华社】从“稀蜜浓缩”到“成熟蜂蜜”:农科院蜜蜂所引领蜂蜜生产变革
发布时间:2021-07-29

 

 新华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倪元锦、夏子麟)中国是养蜂大国,但不是养蜂强国,当前的养蜂生产模式,正制约蜂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科学的技术解决方案。记者从26日在北京市密云区召开的“全国成熟蜂蜜高效生产现场观摩会和专项技术交流会”上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颠覆了过去“先取稀蜜后浓缩”的生产模式,创立“强群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技术”体系,在“成熟蜂蜜”优质高效生产、营养功能评价等方面突破技术瓶颈,推进我国养蜂生产模式变革和“优质优价”市场形成。

 据中国农科院蜜蜂所所长彭文君介绍,所谓“成熟蜂蜜”,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蜜露或甘露,与蜜蜂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蜜蜂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蜜蜂将自认为成熟的蜂蜜,存储在蜂巢的蜂房中,用蜂蜡密封,封了蜡盖的蜂蜜在蜂房内继续转化,水分达到18%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葡萄糖和果糖总量达到70%以上。

 彭文君说,这种纯天然的“成熟蜂蜜”在常温、避光、干燥环境下储存在密封容器中,保质期内不会发生发酵反应。

 蜜蜂所副所长吴黎明说,目前,我国长期采用“两箱体、勤取蜜、取稀蜜、后浓缩”的传统蜜蜂饲养方法及蜂蜜生产加工方法。由于单个群体蜜蜂数量不足和价格、产量等因素制约,“勤摇蜜、取稀蜜”“先生产未封盖的非成熟蜂蜜、再浓缩加工”是当前我国蜂蜜生产的典型方式,“浓缩蜂蜜”成为市场主流。然而,“浓缩”出的蜂蜜,不仅产量低、质量不佳,蜂蜜的原有营养价值也得不到充分体现,养蜂者的收入更是上不去。

 据介绍,由中国农科院蜜蜂所引领的“强群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是在流蜜期来临前通过原群繁殖或合并、整合蜂群,形成16足框以上超大采蜜群势,可有效解决传统养蜂方式带来的蜂蜜产品的相关待解问题。

 位于密云区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蜂农刘金良说,在2021年北京密云地区荆条蜜花期连续阴雨的情况下,示范蜂场封盖“成熟蜂蜜”产量依然达到每群50公斤以上,高于同样环境条件下常规蜂群非成熟蜂蜜产量的两倍。在北京地区示范推广成熟蜜生产技术,蜂蜜产量显著提高,蜂蜜的品质得到根本改变。

 密云区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拥有野生蜜粉源植物201种,其中荆条分布面积近170万亩,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蜜库,为成熟蜂蜜的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密云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蒋学甫介绍,近年来,充分发挥好山好水优势,蜂产业成为密云区特色产业、标志产业、富民产业。密云区蜂农发展到2145户,蜂群12.35万群,占全市蜂群总量45.2%,是“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建成国家级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基地、蜂产品深加工基地、成熟蜜生产基地等22个,拥有蜂产品公司2家,蜂业专业合作社26个,社员1979户,从业人员近5000人。

 数据显示,在新技术的带领下,2020年密云区蜂产业综合收入1.3亿元,蜂农户均收入3.5万元,与2019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9.3%和52.1%。“蜂盛蜜匀”成为密云区践行“两山”理论的金名片。

 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创建全国首家“蜂产业研究院”,进行成熟蜂蜜系列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累计推广多箱体养蜂6000群,并建立《密云成熟蜜生产技术规范》和《密云荆条蜜质量标准》。

 2020年,密云成熟荆条蜜还被纳入中国真实蜂蜜核磁图谱库,为全国成熟荆条蜜生产提供了参考标准。今年,正在打造“密云蜂业”区域品牌,对符合密云天然成熟蜂蜜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蜂产品授权使用,建立“一瓶一码”可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