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0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家Jeremy T. Kerr等在《Science》上发表了“气候变化导致熊蜂分布范围缩小”的论文(原文:Kerr, J. T., Pindar, A., Galpern, P., Packer, L., Potts, S. G., & Roberts, S. M., et al. (2015).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bumblebees converge across continents.Science,349:177-180 .),说明熊蜂分布范围随气候变化正在缩减,并提出可以通过重新引进蜂群来延缓熊蜂分布区域丧失的保护策略。
2015年10月16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Jeffrey D. Lozier等针对Kerr的这一观点,在《Science》发表了“重新引进策略对当地蜂群存在严重威胁”的评论文章(原文: Relocation risky for bumblebee colonies. Science, 350 (6258): 286),阐明“气候变化导致熊蜂分布区域减小”这一观点没错,和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但是,“重新引进蜂群的保护策略”这一观点存在问题,必须警惕,因为重新引进蜂种会对当地蜂种造成严重威胁。
Lozier等认为,这一简单的保护建议,可能会吸引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眼球。但是真要付诸实践,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商品化授粉熊蜂蜂种的引入,已在全球多个地方对当地蜂种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例如:在南美,欧洲蜂群的引入曾让当地蜂群濒临灭绝。当研究者们一度为熊蜂活动的过度管制争论时,Kerr却认为可以尝试将重新引进作为一种保护策略实施。针对Kerr的这一观点,Lozier等在评论中指出:重新引进保护措施可能带来的最大风险是疾病的传播。熊蜂可能携带多种寄生虫和病原体,人工饲养的熊蜂群在迁移过程中会感染或传播病害而给授粉蜂群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其次,引进蜂种可能与当地蜂种发生种群竞争;此外,群体遗传学因子(例如,由于分类学和种群结构不清楚而导致不利的远缘杂交)也会威胁到蜂群数量。
最后,Lozier等人认为,在当前影响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干预蜂群短期内可能会给生态服务系统带来益处,但是长远来看却会给全球授粉蜂群带来不利后果。因此,通过栖息地管理的办法来促进熊蜂自然分布范围的变化或许能够得到更加长期的效果。同时,他们建议加强源区和目的区域的生态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才能克服某个物种顺应气候变化的本能所带来的挑战。
(本文摘自《Science》2015年10月16第350期286页,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齐烟舟编译 安建东研究员校对)
附件:评论文章原文(Relocation risky for bumblebee colonies)